来源:白色石材,作者: ,:

走基层城中村蒙古老阿姨的生活现状,蒙古族老阿姨在城中村的真实故事

走进城中村的蒙古包

说实话,第一次在城中村见到蒙古包的时候,我整个人都愣住了。这玩意儿不是应该在大草原上吗?怎么跑到钢筋水泥的夹缝里来了?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城里啥稀奇事没有啊。

那个穿着蒙古袍的老阿姨正在门口熬奶茶,香味飘得老远。她手上的铜壶看着有些年头了,壶身上还刻着我看不懂的蒙古文。虽然住在这么个犄角旮旯的地方,但人家这做派,倒是一点都不含糊。

老阿姨的"移民"生活

跟老阿姨聊了才知道,她是从内蒙古草原来的。儿子在城里打工,娶了个本地媳妇,她就被接过来带孩子。这一带就是五年,孙子都上幼儿园了。

"草原上的日子多自在啊,"老阿姨一边揉着面一边说,"现在整天关在这小格子里,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。"她这话说得我心头一紧。或许暗示着,像她这样的"城市移民老人"并不在少数。

不过具体有多少蒙古族老人像她这样生活在城中村,这个数据我还真没查到。反正每次路过这片区,总能看见几个穿着民族服装的老人,三三两两地坐在路边晒太阳。

文化碰撞下的日常

最让我惊讶的是老阿姨的"商业头脑"。她居然在自家阳台上开了个微型奶食店!主要卖些自制的奶豆腐、奶茶什么的。顾客基本都是同乡,或者是对蒙古族文化感兴趣的小年轻。

"刚开始没人买,"老阿姨笑着说,"后来我在网上发了视频,慢慢就有人找上门来了。"虽然生意不大,但一个月也能挣个千把块钱,够她买些草原上带来的特产。

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,她这个年纪的人,是怎么学会用智能手机拍视频的?这个转变过程肯定特别有意思,可惜时间有限,没能细问。

两代人的鸿沟

老阿姨的儿子是个装修工人,每天早出晚归。儿媳妇在超市上班,俩人都是典型的打工族。提起儿子,老阿姨的眼神明显黯淡下来。

"孩子忙,理解。"她这么说着,手上不停地搓着羊毛线。"就是有时候想跟他说说话,看他累成那样,又不忍心。"

这种代际关系的变化,或许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。老一辈人跟着子女进城,却发现自己像个"透明人"。虽然住在一起,但交流越来越少。

最后的坚守

临走时,老阿姨非要送我一块奶豆腐。"自己做的,比超市卖的好吃。"她说这话时特别骄傲。我注意到她家墙上挂着的成吉思汗像,还有角落里摆着的马头琴。

这些东西在草原上可能很普通,但放在这个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里,就显得格外珍贵。老阿姨说,这些都是她的"命根子",走到哪带到哪。

或许这就是文化认同的力量吧。虽然生活环境变了,但骨子里的东西,是怎么也丢不掉的。

走基层城中村蒙古老阿姨的生活现状

蒙古族老阿姨在城中村的真实故事

城中村蒙古族老人的生活状况

蒙古老阿姨的城市生活适应

走基层采访蒙古族老人

城中村少数民族老人现状

蒙古族传统文化在城市的传承

城市中的蒙古包现象

蒙古老阿姨的手工奶制品

少数民族老人在城市的孤独感

评论1:惠州淡水哪里小巷好玩的

评论2:福鼎喝茶找我

评论3:快手能约到妹子吗

评论4:潮州哪个巷子里有卖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