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善哪里还有小巷子,嘉善老街巷弄深度探索指南
最近总听朋友抱怨,说嘉善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,想找个有味道的小巷子拍照都难。这话说的,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嘉善人有点不服——虽然新城确实建得跟复制粘贴似的,但你要说老巷子绝迹了,那可真是冤枉了这座千年古镇。
藏在商业街背后的秘密
西塘景区往东走两条街,有个本地人才知道的“罗星路”。别看路口被奶茶店和服装店挡得严严实实,往里走二十米突然就变天了。青石板路歪歪扭扭地爬着,晾衣杆从这家二楼伸到那家阳台,下午四点阳光斜着切进来的时候,连空气里的灰尘都在跳探戈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这些巷子确实越来越难找。去年城管把魏塘街道的几处老墙刷得雪白,倒是干净了,可那些长了半个世纪的爬山虎和霉斑,连带巷子的故事一起被石灰水吞了个干净。
菜市场才是真宝藏
建议各位别光盯着旅游地图找。早晨六点半的谈公路菜市场后门,卖菱角的老太太们蹲在湿漉漉的台阶上,她们身后那条两米宽的窄道,墙缝里还嵌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酱油瓶。虽然环境是腌臜了点,但你要是举着相机蹲那儿拍半小时,保准能收获三四个拎着菜篮子给你讲古的本地大爷。
有个事情挺有意思——这些巷子里的住户反而最烦“怀旧”这个词。上次听见个穿汉服的姑娘对着生锈的铁门框感慨时光,门里立刻探出个卷发阿姨:“小姑娘让让,我电动车要充电!”
正在消失的转角店铺
中山西路和花园路交叉口有家修了三十年钢笔的老铺子,店主王师傅总说:“现在一个月修不了两支笔,倒是天天有人来拍照。”他那个玻璃柜台里还压着1998年的《嘉兴日报》,纸都黄成茶叶蛋的颜色了。像这样的铺子,嘉善老城区其实藏着十几家,只是地图上从不标注。
具体这些店铺能撑多久还真不好说。去年斜对面的钟表店改成网红奶茶之后,王师傅的铺租突然涨了三百。或许暗示着,这些活着的“历史标本”正在被商业洪流慢慢冲散。
雨季特别提醒
要是下雨天去探巷子,千万记得穿防滑鞋。解放西路那片的老房子,排水系统还是民国时期修的,积水能漫过脚踝。但神奇的是,那些百年老墙泡在水里反而特别好看,砖缝里会渗出一种淡淡的青苔香,这个原理我至今没搞明白。
有次看见个摄影老哥,专门等着暴雨天来拍“倒影里的老嘉善”。他那个三脚架支在没过脚背的水里,镜头却对着水面映出的斑驳墙皮,拍出来的效果确实比晴天更有味道。
本地人才懂的暗号
想找真正原生态的巷子,得学会听关键词。要是问路时说“请问老房子在哪里”,多半会被指向西塘景区;但要是问“剃头张还在不在营业”或者“煤饼厂那排矮房拆了没”,立刻就能和本地人接上头。
比如中山社区那排红砖房,年轻人管它叫“苏联楼”,六十岁以上的都叫“劳模宿舍”。上个月我在那儿转悠,随口说了句“这楼道真窄”,结果被乘凉的阿婆拉着科普了半小时“当年这可是嘉善最好的干部楼”。
夜巷的另类生机
晚上八点后的老巷子完全是另一个世界。花园路后面的弄堂,白天看着破败不堪,天黑后突然活过来了——裁缝铺改成的小酒吧亮起暖光灯,修鞋摊变身烧烤架,连墙上的“计划生育好”标语,都被投影仪打成艺术展的背景板。
有个冷知识:现在这些夜巷的经营者,八成都是十年前在巷子里长大的孩子。他们嘴上嫌弃着老房子没厕所、隔音差,可真要拆迁了,又是第一批举着“保护历史街区”牌子抗议的。
嘉善哪里还有小巷子拍照
嘉善老街巷弄深度探索指南
嘉善未被开发的老巷子
嘉善西塘周边冷门小巷
嘉善老城区值得逛的巷子
嘉善有生活气息的小巷
嘉善本地人常去的老巷
嘉善适合写生的古老巷弄
嘉善保存完好的民国巷子
嘉善雨天有韵味的小巷
评论1:南宁火车站附近有站大街的评论2:福州东大街楼凤评论3:全国茶楼信息网评论4:德阳佛山街耍的多不多